
2019年5月4日
瑞典隆德大學(Lund University)副校長西維亞·施瓦格-澤格(Sylvia Schwaag Serger)說,不去盲目的吸引中國學生、避免過度依賴中國生源,是瑞典與中國進行謹慎的學術接觸與交流的“秘訣”。
強調多元,不讓某一國籍的外國學生主控校園
施瓦格-澤格星期五(5月3日)在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華盛頓校區的一場談話中說,與許多其他西方國家的大學不同,中國學生並不是瑞典大學的主要外國收入來源。
她說,部分原因是瑞典公立大學直到2012年前後才開始對非歐盟、非歐洲經濟區和瑞士以外國家的公民收取學費。
施瓦格-澤格教授同時強調,瑞典的高等院校有意識的避免讓某個國家成為國際學生的主要來源。
她說:“在我的大學,這是瑞典最國際化的大學,我們有一個非常有意識的政策,試圖創建全球性的教室。我們的大學有來自136個國家的人,我們要確保我們不讓某一個國籍的人主導課程或計畫。”
施瓦格-澤格說,透過平衡生源的方式,讓“中國人不主控我們的外國學生群體”。
施瓦格-澤格還提到,中國政府資助的孔子學院計畫,已經成為英國等歐洲國家大學的重要資金來源之一。
她說:“我們對中國沒有很強的財政依賴,無論是外國學生還是其他任何形式。”
2015年1月,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孔子學院關閉,這是歐洲第一所關門的孔子學院。研究人員說,這可能反應了瑞典在與中國進行學術接觸和交流時的謹慎心態。
“天真”與“疑懼”的平衡
美國政府和科技產業愈發對美中學術和科技交流中存在的風險感到警覺。批評者說,與中國的學術交流傷害了美國大學校園的學術自由;還有人說,美中在科技領域的合作是一條“單行道”――中國在交流中提高了自身的技術實力,包括使用不公平、不正當的方式,讓其本國企業收益,同時將民用科技轉為軍用。這威脅了美國的國家安全。
在這樣的氛圍下,許多由美國政府資助的美中學術合作計畫正受到越來越嚴格的審查,有些甚至被迫中止。
施瓦格-澤格教授說,這種“脫鉤”(decoupling)的想法,“是一種非常美國的術語”。歐洲還沒有產生如此廣泛的警覺,也不明白“脫鉤”在國際社會、經濟和文化中是否可行、是否可取。
施瓦格-澤格曾擔任瑞典政府創新署(Vinnova)國際戰略事務主任,並出任過瑞典駐中國大使館科技參贊。
她對美國之音說:“與中國合作有很多原因。其中一個原因是科學和科學外交。我還認為,我們正在應對許多重大挑戰和全球性挑戰,如氣候變化、人口老齡化等。我認為我們應該展開全球性合作。而且,我們必須瞭解不同國家的問題。”
她說:“很多人都說我們‘天真’。但應該看到,這不應該是一個隻被視為負面的東西。事實上,瑞典對自己的開放非常自豪,並希望對世界開放。瑞典不希望所有決定都出自純粹的利己主義,或出自純粹的疑懼心理。我們歡迎作為個人的所有人,我們不根據他們的國籍或背景來篩選他們。”
在關鍵領域要對中國說“不”
不過,施瓦格-澤格表示,瑞典各界逐漸意識到與中國合作的風險。
她說:“在瑞典的大學裡也發生很多事情。有一些案例讓人們感到困擾,例如智慧財產權和研究(成果)的盜竊。此外,還有來自中國軍事部門的學生,他們在我們的大學和某些戰略領域工作。最近人們越來越意識到這一點,也越來越關注這一點。”
另一個例子是,瑞典的政府部門和學術單位不瞭解中國所謂私人企業與政府的聯繫。
施瓦格-澤格說:“瑞典人低估的一點是,在中國,政府公司和私營公司之間模糊的界限確實很難理解。很多人警醒時都為時已晚。他們只是假設當有人說他們是私人公司時,就認定他們是私人公司;但是你不知道它們有什麼樣的組織結構,以及什麼樣的利益。”
她還表示,有些關鍵領域,瑞典要對中國說“不”。
她說:“我不認為我們應該有一個政府間的人工智慧合作計畫。因為這會給所有瑞典人發出某種信號,似乎表示你應該尋求合作,即使你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人權與學術
瑞典籍華裔書商桂民海在香港出版“敏感書籍”後,2015年在泰國失蹤;之後,在中國出現,並被關押兩年。這成為近年來中國與瑞典一向平和的雙邊關係中最嚴重的一次外交事件。
澤格說,目前瑞典學術界越來越關注如何與中國互動,包括如何考慮人權問題、個人自由、學術審查和獨裁主義。她對美國之音說,桂民海事件也引起學術界的警覺。
她說:“人們是在擔心,特別是那些希望繼續與中國合作的人。他們感到擔憂的是,要如何平衡、這些緊張關係意味著什麼,以及如何在合作中處理這些問題。這些都是有影響的。”
[照片]
Sylvia Schwaag Ser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