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3月22日
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南門外熱鬧的街道上,一家新開張中國小吃店引起蕭強的注意。不少中國留學生進進出出,用微信掃碼付款,帶著心儀的小吃離開。
蕭強是這所大學資訊學院的兼職教授,也是追蹤中國網路審查的網站“中國數位時代”的創辦人兼主編。
這家小吃店的出現讓蕭強憂心——正是這群中國留學生,一面在美國大學受教育,來聽他的課,對他說,他們喜歡“中國數位時代”網站,討厭資訊審查和封鎖;一面又盡情享受微信帶來的便利生活,絲毫不覺得用微信支付是個問題。
他說:“他們完全意識不到,即使你告訴他們,他們也會說,這有什麼大不了的?”甚至還有學生對他說,中國現在那麼先進,你流亡海外,回不了國,沒法體驗這一切,實在太可惜了。
蕭強說:“在我看來,這是真正的威脅所在。”
這個星期,在華盛頓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的一場研討會上,蕭強敘述他的擔憂。
多倫多大學蒙克全球事務學院教授羅奈爾得·德珀特(Ronald Deibert)也出席這場研討會。他領導的“公民實驗室”曾做過一系列實驗,並發佈報告披露微信的審查機制。
德珀特說:“社交媒體,說白了就是對個人資料的監控。我們的全部生活都是這個監控生態系統的一部分。”
德珀特說,一個慘痛的事實是,人們往往意識不到這種危害,社交媒體為生活帶來太多便利,人們過分依賴這些工具,心甘情願用個人資料換取方便。
出席研討會的幾位專家認為,儘管社交媒體洩露個人資料的現象存在於世界各地,但產生的後果卻不盡相同。在開放的民主社會,人們可能成為廣告商的獵物,僅此而已。但在專制社會,當這些資料落入政府手中時,可能發生十分恐怖的事。
一度,蕭強也和很多人一樣相信,在資訊時代,沒有一個專制政權能存活太久,包括中國的共產黨政權。
自2004年創辦“中國數位時代”以來,他一直在地球另一端密切關注著中國互聯網自由的起落興衰,期盼互聯網能改變中國的政治面貌。
這樣的希望一直維持到2012年。
他引用電影《星球大戰2》的標題說:“習近平上臺,‘帝國反擊戰’開始了。”
過去五六年來,蕭強看到北京竭盡所能打壓資訊自由,試圖把互聯網——這個當權者眼中的妖怪,重新塞回瓶子裡。但他仍然沒有放棄希望。
他說:“我在等待《星球大戰3:絕地歸來》的發生。不幸的是,第三部的名字叫做——《帝國掌握了AI(人工智慧)》。這比我能想像最糟的情況還要糟。”
人臉識別、雲計算、DNA採集、社會信用體系……當“大資料”遇上“老大哥”時,蕭強說, “人們無處可藏”。
他說:“我希望更多人能看看新疆正在發生的事。這樣的事不僅局限在新疆,還在向其他地方擴展。搜索一下雪亮工程,到2020年,中國各地各個村莊都會安上監控攝像頭。”
蕭強依然不知道該如何讓他的學生們相信這一切不是危言聳聽。
所幸,並非所有中國人都對數位科技帶來的威脅一無所知。
北京一位藝術家對美國之音說:“在天朝,用微信等同於裸奔。”
這位要求匿名的藝術家說,他很少用微信,不過最近他的翻牆通訊工具突然都無法造訪,他只好又回到微信上“裸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