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在有爭議的南中國海 佔有關鍵科技優勢

2017年01月12日

中國已取得的廣泛科技優勢,有助於加強控制亞洲最具爭議大片海域。分析人士說,這種優勢將有助於阻止裝備較差的國家,挑戰北京強大的海洋主權聲索(Claimant,聲明索取)。
北京上個月展示它的科技能力已到達南中國海。中國一艘海軍救生船,在距菲律賓93公里處,打撈起美國一個水下無人科學研究裝置。海軍較弱的菲律賓則表示,沒有注意到這次事件。美國政府就此提出抗議,北京最終還是歸還了這台水下無人裝置。北京指責華盛頓企圖遏制中國擴大影響。

監督南中國海活動的能力
分析人士說,中國利用雷達、空中無人機、以及涵蓋帕拉塞爾群島(中國稱西沙群島)和斯普拉特利群島(中國稱南沙群島)部分海域的至少一顆衛星等先進技術,可以輕而易舉地探測到其它國家的有關活動,其它國家則缺少資金或者抗衡中國海洋科技的能力。2010年前後以來,中國開始展示它的海洋科技能力,但並沒有透露花費的資金數目。
華盛頓智庫“斯特森中心”的東亞專案高級研究員孫雲(音)說,中國可以憑藉其科技或者防護力量宣稱,已經在南中國海加強了控制或管理,甚至加強了科研。從長遠來看,這可能是很重要的一面。”

高技術強化海洋的法律主權聲索
孫雲說,高科技的使用,可能強化未來對北京法律聲索的挑戰。去年7月,一家國際仲裁庭做出的裁決,反對中國利用歷史檔案聲稱擁有95%海域的主權。中國拒絕這項裁決。
孫雲說,中國人可以拿出他們部署在該地區器材的一個單子,以此作為擁有主權的證據。
這片熱帶海洋面積約350萬平方英里,從臺灣西南延伸到新加坡。那裡魚類豐富、航道縱橫、並且可能蘊藏石化燃料。汶萊、馬來西亞、越南、臺灣以及菲律賓也聲稱擁有主權。美國不是聲索方,但是堅持航行自由。美國的軍事技術至少和中國的不相上下。但是,華盛頓並未在南中國海部署任何永久設施。

中國高科技部署領先他國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的海洋安全問題研究員科林·考說,1970年代偶爾同中國有海上之爭的越南,擁有自己可在海洋洋面使用的實用性科技,但缺少中國的水下尖端技術。他說,其他聲索方的情況則更差。
科林·考說:“其他聲索方或多或少局限於更加傳統的偵察形式,例如在空中和地面技術方面。在新技術的普及方面,我們在南中國海見到的情況極不統一、不平均。
孫雲說,中國人的科技可以衡量那個小島適於旅遊、商務或造地。中國的高科技器材大部分為國內研製,預計未來有一天,將能在海上現有的軍事設施四周建造起安全屏障。

中國軍方將受益
防務出版物《簡氏360》報導,北京的中國國家造船公司,去年提出部署探測外國船隻的船上和水下傳感網路系統。這個網路系統旨在強化中國長遠海上控制能力,被稱為“水下長城計畫”。
《簡氏360》還說,這家中國公司還擁有海洋觀察、水下機器人以及船隻支援等一系列系統。這家刊物說,具體組合構成包括:聲納系統、水下安全器材、以及水下無人裝置等。
中國《人民日報》網上版去年9月說,中國為了在爭議海域使用而設計的無人機,可從事“複雜測繪”。這家新聞機構說,一架無人機可飛行遠達1400公里,空中連續停留時間30小時,並稱有關設計“特別具有隱蔽性”。

高科技有助主權聲索
中國官方的《中國日報》說,國際仲裁庭反對中國主權聲索的裁決下達一個月後,北京部署的高分-3衛星便拍攝了小島、船隻、鑽井平臺以及海洋天氣的高清畫面。
孫雲表示,中國最終可能邀請外國代表參觀其未來的海上高科技設施,以此顯示其對主權的聲索。
其他聲索國,尤其是越南和菲律賓,抗議中國的海上軍事化,特別是在中國船隻進入這些國家劃定的專屬經濟區的時候。

設在吉隆玻的民調機構莫德卡中心的專案主任卜拉希姆·蘇菲安說,在聲稱擁有斯普拉特利群島(中國稱為南沙群島)部分地區主權,同時被列為海上油氣前景主要國家的馬來西亞,公眾普遍對中國科技力量的集結憂心忡忡。
蘇菲安說:“普遍的共識是,馬來西亞是一個能力有限的小國,最佳戰略是避免衝突。他們不喜歡中國在那一地區增加軍事裝備和技術的想法,同時也不希望美國之類的其他大國強化在那裡的存在”。

source: 
美國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