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植物保護公約》批准新措施 阻止作物蟲害蔓延

2018年4月18日

經濟發展

《國際植物保護公約》這一負責保持植物和植物產品全球貿易安全的機構今天宣布,已經採納了幾項新的植物檢疫標準,以防止具有破壞性的農業和環境蟲害跨越邊界在全球蔓延。

《國際植物保護公約》制定的各項標準規範涵蓋一系列能夠防止作物疾病和蟲害在新環境中滋生並蔓延的戰略和技術,從而可以避免對生物多樣性、糧食安全和貿易產生常見的破壞性影響。

糧農組織表示,每年有10%至16%的全球糧食收成因植物蟲害而遭受損失。 損失金額預計為2200億美元。 統計數據顯示,每年農產品的國際貿易額約為1.1萬億美元,其中糧食佔比超過80%。

《國際植物保護公約》的管理機構---植物檢疫措施委員會本週通過的新措施包括:關於農業蟲害不同溫度處理措施的標準;經修訂的木質包裝材料衛生標準;關於使用熱蒸氣殺死東方果實蠅的擴充標準。

植保公約委員會還批准了有關精簡現有果蠅處理標準的修訂, 核准了新制定的用於檢測導致橡樹突然死亡的蟲害的規程。

糧農組織指出,國際貿易中危險的不速之客--植物病蟲害,一旦被引入新的環境,能夠爆發並蔓延,影響糧食生產,造成數十億經濟損失和控制支出。 例如,最近在東非開展的一項研究發現,僅五種外來入侵物種就給該區域的小農每年造成了高達11億美元的經濟損失。

糧農組織表示,不光是水果、作物和種子能沾染蟲害,就連盛裝它們的容器和箱子也難以倖免。 海外運輸通常使用木質包裝,木質包裝相對便宜,且容易生產,但也容易被各種各樣的樹皮和木材蟲害所感染,因此成為了一種傳播蟲害的媒體。 木材和家具等木製品還為害蟲提供了藏身之地。 這意味著不僅糧食作物面臨風險,森林和樹木也同樣不例外。 研究發現,因外來有害生物造成的樹木覆蓋損失可能導致與壓力有關的疾病增加,並可能導致人類死亡率上升。

因受松材線蟲感染,韓國最近被迫砍掉了約350萬棵樹。 為了應付這種致命性蟲害,該國在過去30年內在蟲害控制計劃上投入了近5億美元的資金。

1951年制定《國際植物保護公約》的目的便是為了遏制上述種種蟲害威脅。 自該公約出台以來,已經頒布了約100項涵蓋一系列植物檢疫問題的標準。 該公約還運行了一些計劃,以傳播最佳做法信息並幫助發展中國家提高在國內和貿易環節管理植物病蟲害的能力。

source: 
United Nations